Now showing 1 - 10 of 26
  • Publication
    Metadata only
    新加坡高校中的古典文学课程设计
    (学林出版社, 2014) ;
    Qu, Jingyi
    新加坡的华文文学教学亦为第二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新加坡高校中文系均有开设的古典文学课程进行探讨,通过对学生的背景分析、比较,指出在新加坡高校进行古典文学教学所面对的挑战,并探索具有针对性的策略和方法。本文认为在新加坡的语言环境之下,利用不同的英译辅助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另外,只有将古典文学作品进行适当的现代转换,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引发深入的赏析和思考。
      18
  • Publication
    Metadata only
      3
  • Publication
    Metadata only
    新加坡中学PBL导向的“文言文”教学 [Using problem-based learning to teach classical Chinese Prose in Singapore's secondary school]
    (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NIE NTU), Singapore, 2019)
      81
  • Publication
    Metadata only
    汉语国际教学之唐诗教学——以新加坡为个案〉
    (巴蜀书社, 2019)
    汉语的国际教学不应只是语言教学,也应该包括文学乃至文化上的推广与传播。唐诗是中华文学桂冠上的耀眼明珠,学习唐诗对于外国学生理解中华文化行之有效。新加坡是华人为主体的社会,但英语已成为最强势语言,本文即以在新 加坡华文文学教学中的唐诗教学为例,探讨在此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以及自己摸索出的教学策略。
      13
  • Publication
    Metadata only
    国语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
    从目录版本、编纂成书、篇章结构、文本细读、文学成就等多方面,对《国语》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对《国语》版本系统尤其是公序本和明道本的刊刻、修补和流传作了清楚追索。该书集中讨论了《国语》许多众说纷纭的关键性问题,诸如纂者、编纂目的、性质等问题,进而得到新的结论,从而揭示出《国语》在中国早期经学和史学上所占据的重要地位。此外,该书关注《国语》的“语”书特征,将之置于先秦语体发展演进的大背景之下进行定位,从而开拓了其文体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11
  • Publication
    Metadata only
    中道自然的渐行渐远——以皎然 "至丽而自然" 说为中心
    (合肥师范学院, 2012)
    以唐代诗评家皎然提出的“至丽而自然”说为中心,考察古代诗论中的中道自然观进行,可以看出,皎然的自然观更多地继承了盛唐风神,将之归入盛唐诗学的范畴更为合理。中道自然观渐渐淡出了后代诗论家的关注视野。
      12
  • Publication
    Metadata only
    Chronological narrative and locality-based narrative in early Chinese prose: A case study of Wu-Yue rivalry in Zuozhuan and Guoyu
    (Australian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entre, 2016)
    Chinese narrative tradition dates back to the Pre-Qin Period, and very often, such early historical prose employs a distinct narrative style. Amongst them, Zuozhuan is representative of the “chronological narrative” style, and Guoyu is representative of the “locality-based narrative” style. This paper seeks to analyse the narrative of “Wu-Yue rivalry” in the two texts from a narratological point of view, to understand how the two narrative styles influenced the plot development, characterisation, narrator perspective and significance, and narrative characteristics
      11
  • Publication
    Metadata only
    杜甫1940年代的追随者——新加坡诗人潘受的反法西斯旧体诗创作
    (2016)
    上世纪30年代起,新马文学逐渐呈现出繁荣的景象,而1937年日本侵华,则在相当程度上刺激了星华作家的民族意识和在地意识。担忧故土家园、思念亲人安危,直接转化为“反侵略”的主题,而从中国南来避难的文人则无疑对这种思潮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激发了他们对自由和正义的渴望,因而出现了大量抗战救亡的作品。潘受是其中特别著名的一位,1940年代他足迹踏遍中国的大江南北,写下了上百首旧体诗。本文通过文本细读后的研讨,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同样处于国破家亡之际,潘诗继承了唐代杜甫诗史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他的诗歌忧国忧民,充满了爱国主义和反侵略的主题。其次,如同杜诗,潘受在其作品中大量引用《史记》、《汉书》中的典故;第三,潘受模仿杜甫写作了许多长篇歌行体和题画诗诗歌,并且写作了大量集杜诗,从中均可看出其对杜甫的私淑和追随。
      26
  • Publication
    Metadata only
    论《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及其英译中的问题
    (2012)
    生活在汉景帝至汉武帝时期的汲黯,为西汉从黄老之术到儒术独尊转变过程中的典型人物。在治政之策上,他有效采用黄老之术,无为而治;在君臣之道上,他恪守儒家学说,忠君报国。面对这样的一位有“异己”思想的忠诚直臣,汉武帝表现出了既欣赏又疏远的态度。另外,本文将重点讨论对于《汲黯列传》中一些令人费解的文本,并且探讨其英译中出现的问题。
      15
  • Publication
    Metadata only
    杜牧注《孙子》的体例与创获
    (信阳师范学院, 2011)
    本文以杜牧的《孙子》注为研究对象,指出该书是唐朝注释学兴盛发展,以及《孙子》研究热潮下的产物。杜牧注一方面吸收了曹操《孙子略解》以及其祖杜佑在《通典》中对《孙子》的训解成果,另一方面又不被他们的看法所左右, 能够自出机杼颇多新见。杜牧的《孙子》注体例完善,注中广引古佚兵书,并且大量征引史实和著名战例,亦不时可见杜牧对《孙子》作战理论的独特心解,丰富了注释的内容。杜牧注《孙子》不仅在《孙子》研究学史乃至军事文献学 史上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