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 showing 1 - 10 of 60
  • Publication
    Metadata only
    开智启蒙、薪尽火传:从华文教育到华文教学
    (新加坡宗乡联合总会, 2015)
    从作为一个英国殖民地到成为一个主权国家,华文教育及华文教学在新加坡的整体教育结构中始终占有一个显著的地位。然而,在内容性质和目标上,它也不断地因应着政治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变迁以及时代大局的变化而作出调适或改变,从而发展出一个自成一格的华教体系。本章的主旨即为此发展历程作一综述。
      59
  • Publication
    Metadata only
    论区域化儒学
    本文探讨了中国西北地区,从秦朝末期至汉代初期儒学的发展。
      17
  • Publication
    Metadata only
    三國晉宋時期的天人之學——從《五行志》考察
    (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2016)
    汉儒有一种期以灾异警戒人主的天人之学。其以为,天人之间有一种“感应”的关系,因此自然灾异之征,必有其人事之应。历代正史中的<五行志>,实可作为我们窥探这门学术之大体的其中一种文献。自班固作《汉书》首例<五行志>以来,编纂于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及完成于唐、宋年间和之后的国史类著作都列有<五行志>或<灾异志>。学界目前的研究重在指出,纂成于汉、唐之间的正史中的<五行志>,似有一共同的书写模式,即对所记录的自然灾异必诠释其人事之应。然而,在宋代及其后完成的<五行志>中,则一般只单纯记录所见之自然灾害及物异之实,而不对其如何附会人事再作解读。这样的改变似乎表明从中晚唐至宋初开始,人们对天人之间的感应关系已不复有以往之信仰。本文首先指出,其实“着其灾异,而削其事应”的处理手法,早在编著于三国、晋宋年间的<五行志>中已见其端。因此,如果<五行志》中所陈的灾异纪事之变化可以作为窥探天人之学的兴衰消长的一个凭借的话,那么在汉、魏之际以降直至整个南北朝时期,天人之学受重视的程度已不复昔日之盛;其次说明,唯独在东晋时代,也就是干宝等人的活跃时期,这门穷究天人之间交感关系的学术可能曾有过一段短暂的回潮。
      67
  • Publication
    Metadata only
    "五四"与新加坡华校生的反殖民主义思潮
    (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 2011)
    “五四”与新加坡华校生的反殖民主义思潮的“左翼政治活动”是 1950 年代新加坡华校学潮中国“五四”新文化思想经由“反帝国主义”到“反侵略”,再到“反殖民主义”这三部曲之演化。这内化为战后新、马反殖民主义运动中的一项重要的思想资源。
      77
  • Publication
    Metadata only
    偷天换"月":《易纬》"六十四卦主岁" 错用朔实小考
    (希望出版社, 2005)
    本文分析了《易纬》“六十四卦主岁”的内容,探讨其日历常数使用的弊病。
      52
  • Publication
    Metadata only
    《宗教知識》與公民教育:新加坡1980年代一項觸礁的嘗試之解讀
    (師大書苑, 2007)
    新加坡政府于1982 年1 月16 日宣布,从1984 学年开始,落实在全国的中三、中四这两个年级中让学生修读一门必修的《宗教知识》课的政策,以之作为学校里道德教育课程的组成部分。而后有将“儒学伦理”加入到这一个课程的选项中,供不愿选修原有的五种宗教教义课程的学生有多一个选择。这无疑为新加坡公民教育提供了一个文化的镇基之物。
      21
  • Publication
    Metadata only
      60
  • Publication
    Metadata only
    学生运动与政府华文中学的设立: 德明创校的时代掠影
    (德明政府中学,, 2007)
    1950 年代以前本地是没有官办的华校的。但在1956 年这一年,政府却一口气开办了四所华文中学。其中就包括了今天我们所熟悉的立化中学与德明政府中学。这是和当时风起云涌的学生运动有着直接关联的。官方解释政府是为了安抚华校的动乱才另立新校的。但是也许较少为人知的是,这些华文中学的成立在客观上其实还另有一层重要的历史意义,那就是促成战后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
      76
  • Publication
    Metadata only
    經學的多元脈絡——文獻、動機、義理、社群
    (臺灣學生書局, 2008)
    Lo, Yuet Keung
    ;
    本书的十篇论文原来都是北京清华大学历史系与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于2005年11月5-6日合办之“首届中国经学学术研讨会”上发表。本书将海外学者的论文结集成书,从多元角度探讨经学研究。因此本书的论文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它们都属于第二序的研究。换言之,作者所分析的基本上都是历代经生学者对经书的研究,而非对经书本身的研究。再此对照下,本书的论文可反映二十一世纪学者对古代经学的研究的特点。
      93
  • Publication
    Metadata only
    清代经师的谶纬观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谶纬是秦汉代重要的社会思潮。谶纬之学是一种对政治的预言,其相对于经学,以神学附会,并以此解析儒家经书。这一思想与清代经学碰撞,影响了清代学者的研究。因此,清代学者对谶纬之学的解析,便形成了清代的谶纬观。本章节将进一步探讨这一个与经学相对又融合的谶纬观,并从而揭示清代文化。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