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 showing 1 - 10 of 25
  • Publication
    Metadata only
    Teaching of “classical Chinese prose” under bilingual environment in Singapore
    (Center for Language Education and Cooperation, China, 2019)
    在新加坡这个特殊的二语环境下,古文教学主要面对诸多困难。本文首先辨析“文言文”“古代散文”“古文”几个名称的区别,既而从古文的文体特征出发,确立该文体教学的基点;以古文的文学性教学为目标,以问题导向学习为主要教学方法,总结出适用于不同类别古文的教学策略,包括结构图和魔法帽等。通过问题导向学习,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古文的热情、培养学生对于古文“知趣”的思考能力、以及批判性和创造性思考的能力;强化学生后认知的能力。透过对古文的深入理解,提升鉴赏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29
  • Publication
    Metadata only
    汉语国际教学之唐诗教学——以新加坡为个案〉
    (巴蜀书社, 2019)
    汉语的国际教学不应只是语言教学,也应该包括文学乃至文化上的推广与传播。唐诗是中华文学桂冠上的耀眼明珠,学习唐诗对于外国学生理解中华文化行之有效。新加坡是华人为主体的社会,但英语已成为最强势语言,本文即以在新 加坡华文文学教学中的唐诗教学为例,探讨在此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以及自己摸索出的教学策略。
      17
  • Publication
    Metadata only
    新加坡高校中的古典文学课程设计
    (学林出版社, 2014) ;
    Qu, Jingyi
    新加坡的华文文学教学亦为第二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新加坡高校中文系均有开设的古典文学课程进行探讨,通过对学生的背景分析、比较,指出在新加坡高校进行古典文学教学所面对的挑战,并探索具有针对性的策略和方法。本文认为在新加坡的语言环境之下,利用不同的英译辅助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另外,只有将古典文学作品进行适当的现代转换,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引发深入的赏析和思考。
      32
  • Publication
    Metadata only
    国语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
    从目录版本、编纂成书、篇章结构、文本细读、文学成就等多方面,对《国语》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对《国语》版本系统尤其是公序本和明道本的刊刻、修补和流传作了清楚追索。该书集中讨论了《国语》许多众说纷纭的关键性问题,诸如纂者、编纂目的、性质等问题,进而得到新的结论,从而揭示出《国语》在中国早期经学和史学上所占据的重要地位。此外,该书关注《国语》的“语”书特征,将之置于先秦语体发展演进的大背景之下进行定位,从而开拓了其文体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47
  • Publication
    Metadata only
      10
  • Publication
    Metadata only
    试论《史记》中无传的楚汉谋士
    (江苏省项羽文化研究会, 2011)
    本文围绕楚汉时期那些在《史记》中没有传记的谋士、辩者展开,通过比较刘邦、项羽对待小谋士的不同态度和行为,探讨汉胜楚负的原因;并从汉初几位大功臣的遭际,探讨小谋士在楚汉战争以及汉初立国这一特殊时期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最后简析司马迁在记载这些谋士时所体现出的高超笔法。
      22
  • Publication
    Metadata only
    论《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及其英译中的问题
    (2012)
    生活在汉景帝至汉武帝时期的汲黯,为西汉从黄老之术到儒术独尊转变过程中的典型人物。在治政之策上,他有效采用黄老之术,无为而治;在君臣之道上,他恪守儒家学说,忠君报国。面对这样的一位有“异己”思想的忠诚直臣,汉武帝表现出了既欣赏又疏远的态度。另外,本文将重点讨论对于《汲黯列传》中一些令人费解的文本,并且探讨其英译中出现的问题。
      57
  • Publication
    Metadata only
    试论宇文所安《剑桥中国文学史: 上卷》的理念与呈现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研究中心, 2011) ;
    Qu, Jing Yi
    通过对宇文所安教授主编的《剑桥中国文学史》(第一卷)的分析,结合其以往著作中有关编纂文学史的观点,并与袁行霈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进行比较,探讨宇文教授新编文学史理念。本文认为《剑桥中国文学史》秉承了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注重接受史的逻辑思维,提出了文学史是对以往文学文化的叙述、文学史本身就是文学史的一部分、经典的形成经过一系列复杂的中介过程等重要观点。此外,新编文学史还特别关注物质文化对文学的作用、文学发展的不确定性,并打破以朝代进行文学分期的传统、较好的贯彻了以文学本位书写文学史的观念,从“旁观者”的视角提出了颇多新见。
      25
  • Publication
    Metadata only
    《文选》"难"体与先秦"语"体
    (安徽大学, 2019)
    《文选》中的“难”、“对问”、“设论”,历来对其文体分类、特征及其文体来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通过讨论《难蜀父老》一文在形式、内容、结构、性质等方面的特点,指出“难”体具备先秦“语”体的特征:即对问的形式、有关国家政治的内容,强烈的议论说理的目的,以及相对类型化的写作体制,其文体当来源自“语”体。同时,本文指出《难蜀父老》在对话双方人物的设置方面,较“语”体有所突破并说明其意义。此外,通过比较分析《对楚王问》、《答客难》、《解嘲》、《答宾戏》的文体特点,指出先秦“语”体当与“对问”“设论”都有源流关系,并具体分析其在汉魏六朝所展现出的新 文体特征。
      17
  • Publication
    Metadata only
    新加坡中学PBL导向的“文言文”教学 [Using problem-based learning to teach classical Chinese Prose in Singapore's secondary school]
    (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NIE NTU), Singapore, 2019)
      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