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ter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
Browse
Browsing Master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by Issue Date
Now showing 1 - 20 of 1395
Results Per Page
Sort Options
- PublicationRestrictedZhongguo yu Xinjiapo jiao yu fen liu zheng ce de fen xi(2006)Cui, Yu教育分流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制约着教育目标能否实现。教育目标的核心是培养和选拔适应社会需求的多种类型与多种规格的人才,而教育分流则是实现教育培养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格人才的重要途径。
中国的教育分流政策的实施促进了中国教育的整体改革与发展,实现了教育的整体发展战略,特别是施行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政策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才的培养。但是中国的教育分流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产生的教育和社会问题也不容忽视。
新加坡的教育分流从小学一直贯穿到大学,多层次的分流学制及时将不同层次的人才分流到相应学制的学校,并最终分流到相应层次的职业,使每名学生都能找到体现自己价值的位置,极大地减少了人力资源的损耗。但是新加坡的教育分流政策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产生了一些教育问题,因而成为社会关注教育问题的焦点。
新加坡中学教育阶段为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开设了普通工艺课程,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毕业时参加不同水平的升学会考,接受不同程度的教育以及新加坡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双轨并举,合理流动的教育分流措施对于促进中国普教与职教合理分流有着直接的借鉴意义。206 20 - PublicationRestrictedXinjiapo, Beijing liang di jiao shi zhuan ye hua fa zhan zheng ce ji luo shi de dui bi yan jiu(2006)Han, Yubin新加坡从大力开发人力资源的战略角度出发,为实现资优教育目标,十分注重教育与教师事业的发展。 针对国际日益认可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教师职业理念,近十年来在“重思考的学校,爱学习的国家”的国家愿景下,新加坡政府和教育部从教师入职甄选,到职前教育、入职培训以及职后继续教育基本形成一套合理政策,同时又制定了与之相辅相成的教师考核、评估、晋职、加薪、精神奖励等一系列适合本国国情的政策与措施,既有力提升了新加坡教师的社会地位,又逐步树立起教师队伍的专业形象,打造了一支为新加坡培养下一代优秀人才的教师队伍。
中国在上世纪 90 年代,随着中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及“教育要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下,也开始越来越重视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在国家政府及教育部的教师政策基础上,北京市又接连制定了相关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政策,如“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办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北京市中小学教师考核实行办法》、《关于实施首都教育发展战略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首都教育 2010 发展纲要》等。
通过近三轮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北京市教师整体学历水平基本达标,教育教育知识与技能和教科研能力方面都有长足发展,尤其是北京市各中小学的校本培训、校本教研、行动研究等教师专业化发展活动都取得很大成功,得到世界很多国家的赞赏与效仿。但是,北京市在教师的职前教育体制、职后培训方式、内容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在执行中存在盲点,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保障、评估、激励制度还不尽完善,教师教育机构的职能发挥还有待提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我市教师参加职后培训的积极性不尽人意,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和教育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本文认真对比分析了两地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政策及措施,同时对如何借鉴新加坡的部分成功经验,并将之合理应用在教育发展环境比较均衡的北京市燕山石化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之中给予了建设性意见。229 28 - PublicationRestrictedXin Zhong liang guo xue xiao ping gu bi jiao yan jiu(2006)Dong, Hongjun新加坡教育部于 1999 年制订的学校评估标准——学校卓越模式(School Excellence Model),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督导室于 2003 年制定了《海淀区普通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评价方案》。
新中两国学校评估模式有着诸多共同点:都是为实现国家教育理想及宏观教育政策服务的;都突出强调自我管理和自主评估;都注重通过持续培训使评估得以顺利推行;都对学校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都由专职部门统一协调,并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措施。
SEM 更好地体现了管理的系统思想,能够更好地反映学校管理中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海淀区方案对学校行政管理流程重视不够,在学校与社区的互动方面仍较薄弱。SEM 的评分标准和评分方式较为精准,海淀区的评价方案注重的是“达标”或“合格”,评分标准决定了区分度不够;海淀区的评估方案重视定量与定性的结合。
新加坡学校卓越模式对欧洲卓越模式进行了相应改造,适合了学校管理的特点,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中国的教育督导评估应该确立新的学校办学质量观,并加强对学校管理质量评估体系的研究,以建立能够反映中国基础教育特色的、能够促进中小学改善办学质量的评估标准。259 55 - PublicationRestrictedZhongguo he Xinjiapo dui zhi li you yi xue sheng de jiao yu dui ce yan jiu(2006)Cui, Yingna对智力特别优异的学生如何培养,这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涉及到“人才强国”战略能否真正落实的大问题。
因为先天和后天的原因,学生在智力上客观上存在着差异,因材施教正是面向有差异学生的最科学最公平的教育原则。
本论文以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八中和育民小学为案例介绍了中国超常教育的历史和现状,介绍了新加坡的高才教育,并对中国和新加坡在对待智力优异学生所采取的教育政策上,做了全面的比较。
论文从负责机构、推行路线、学制、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途径和选拔方式这五方面,提出了两国在执行此政策上的不同之处;从实施特殊教育的起始年龄、教材的灵活度、单独组成教学班的形式、注重学用结合以及评估和反馈等五方面,论述了两国在执行此政策上的相同之处;论文还指出了两国在推行该项政策时遇到的种种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论文提出了新加坡高才教育对中国教育的启示。最后,在结论部分,通过对新加坡高才教育的研究,对比中国目前的超常教育实验班形式,就完善中国的特殊教育系统,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对中国的教育改革提出了具体的建议。222 28 - PublicationRestricted中新两国大学自主政策的比较及中国模式的探讨 (Zhong Xin liang guo da xue zi zhu zheng ce de bi jiao ji Zhongguo mo shi de tan tao)(2006)Lu, Baoli本文以新加坡和中国大学自主政策比较为主线,叙述了选题的特殊背景,在选题背景中主要分析了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大学管理体制的转型的必要性以及中国对大学自主权的追求。明确了传统大学自治的内涵及目前世界上大学管理体制的典型模式。分析了中、新两国大学自主政策比较的难度、意义与可行性。重点阐述了新加坡大学自主政策对中国大学管理制度的启发意义。在中国和新加坡两国大学自主政策的对比中,逐渐勾画出中国大学自主的模式。并结合国情和大学自主的本质,阐述了对大学自主的新的认识,认识到大学管理效率是大学自主的最终目标,提出大学自主与责任、能力共在的观点。另外,在分析大学自主政策的同时,也着意探讨了大学的应有的精神和规律性,及其发展所需的条件。
160 31 - PublicationRestrictedXinjiapo, Zhongguo zhi ye ji shu jiao yu zheng ce bi jiao(2006)Huang, Shenglan新加坡政府视人力资源为国家的唯一资源,把职业技术教育作为支撑产业生存、升级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围绕经济建设对劳动力素质和技能的需求,构建了政府经济综合部门主导,学校、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在国家独立后的 40 余年时间,为新加坡从一个发展中国家快速成为世界发达国家提供了高素质的世界级劳工队伍。中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伴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走过了一条坎坷的道路。改革开放以后,职业技术教育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构建了初、中、高级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国家正在引导学校将工作重点由规模建设向提高质量、办出特色转变。对比两个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现状,新加坡的职业技术教育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而中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仍是教育事业的一个薄弱环节。借鉴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成功经验,将启发中国推进职业技术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学校为本的学历教育向企业为本的实践技能培养转变,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实行地方政府主导,面向市场,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
202 19 - PublicationRestricted中国、新加坡教育督导制度比较 (Zhongguo, Xinjiapo jiao yu du dao zhi du bi jiao)(2006)Liu, Yunguo本文运用《平衡计分卡实用指南》([美]保罗.尼文著 胡玉明等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 务实》([美] 彼得.圣吉著 郭进隆、杨硕英译上海三联书店 2005 出版发行)、《宏观经济学》([美] Robert Frank Bens Bermankez 著 郑捷 王瑾 王星尧译 张瑾校对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6 第二版)等基本管理理念,通过分析教育督导的意义和作用,阐述了比较中、新教育督导制度的必要性;通过比较中、新两国在教育督导制度执行方面的差异,剖析了两国教育督导制度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对比中、新两国在执行教育督导制度的成功之处及所遇到的困难,找出了中国对新加坡教育督导制度的可学经验和需要注意的问题;通过分析引进新加坡教育督导制度先进理念的理由和方法,找准了改进我市的教育督导制度关键。通过从以上四个层面的阐述,以期找准教育督导发展的基本特点和基本规律,为今后搞好教育行政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66 36 - PublicationRestrictedXinjiapo yu Zhongguo ji chu jiao yu jie duan xue xiao fen lei guan li zheng ce bi jiao yan jiu(2006)Chen, Jianjun本文重点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对于新加坡和中国基础教育学校分类管理政策进行比较研究,回顾该政策在两个国家的演进历史,作为探讨现状和分析政策的基础。本文重点研究新加坡的自主学校、自治学校政策与中国的重点学校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情况,探讨这些政策对于国家和个人的积极意义。
两国学校分类管理教育政策的相似性,都表现在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制定和实施的,目的在于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更高层次人才,无论范围和程度如何,学校分类管理教育决策的过 程都伴随一个民主的程序。而在政策出台的程序、执行教育政策效率、显现教育决策效果等方面,又表现出了两国间的差异性。
新加坡的学校分类管理在多渠道办学,调动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办学积极性,推出有特色、高水平的自主课程,增大校长办学自主权,提高自主学校、自治学校办学成绩方面,无疑是成功的。但在自主学校学费,教师面临的压力和学校决策层的运作方面,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中国基础教育学校分类管理政策在面对国情、体现“因材施教”原则、重点中小学办学成效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在推行中也面临教育公平的争论、生源竞争、师资竞争等方面的困难。
新加坡善于吸收国外先进办学理念,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经费多样性,真正赋予学校自主权,在分类推进中实现教育公平等方面的成功做法,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153 35 - PublicationRestricted新加坡与中国大学国际化政策比较分析 (Xinjiapo yu Zhongguo da xue guo ji hua zheng ce bi jiao fen xi)(2006)Ling, Jian本文从政策的角度,以经济学的视角,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来分析新加坡与中国大学国际化政策。
本文共有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言,讨论了研究论题的范围,.分析研究新加坡大学国际化的原因,提出研究新中两国大学国际化政策比较的方法。
第二部分是新中两国大学国际化政策综述。首先简单介绍新加坡大学体系、教育改革及其国际化历程,指出新加坡大学国际化政策的目的和具体措施,分析其政策的特点以及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接着分析中国大学国际化政策,先介绍中国大学体系和中国现代一流大学国际化政策变革的历程,再说明其执行政策的情况和取得的成就,同时指出了中国大学国际化政策的特点与存在问题。
第三部分比较和分析了新加坡与中国大学国际化政策的相同和相异之处。
第四部分提出中国应该借鉴新加坡大学国际化政策及执行中成功的两大措施:一是设立国际学术咨询团。二是创造以外语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语言媒介的多语言多文化的教育环境。
第五部分结论中,指明中国大学国际化究竟应当从新加坡学习什么。得出结论:政策的借鉴和学习,关键不在于某项具体的政策,而在于政策如何制订,以及政策制定后如何推行、反馈和调整。230 42 - PublicationRestricted新加坡、中国双语教育政策比较 (Xinjiapo, Zhongguo shuang yu jiao yu zheng ce bi Jiao)(2006)Xu, Piqing新加坡今天之所以发展成为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种族和谐、社会文明的国家,与其所制定的双语教育政策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新加坡的双语教育政策不仅是语言政策、教育政策,而且是新加坡的一项国策。它的制定,实施及所产生的意义多年来成为许多国家研究的课题,特别是在世界正趋全球化,国际交流日趋频繁的今天,意义更加重大。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 中国正在走向国际舞台,为了让世界了解中国,中国了解世界;为了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强对外合作交流,我们必须面对也必须解决的问题:语言障碍。因此,开展中国的双语教育已迫在眉睫。然而如何制定、又如何实施双语教育政策,引起了语言学家,语言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篇论文通过比较与分析研究方法,就新加坡与中国的双语教育政策,从其制定的必然性、实施的过程和产生的意义等方面,做了全面、客观、系统而深入的比较研究,为中国的双语教育的成功开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此篇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阐述两国的双语教育政策制定的必然性与意义。第二章:分析与比较两国双语教育政策的异同处。第三章:评价两国在执行双语政策中的成功与失败。第四章: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对我国双语教育及外语教学工作的借鉴指导。173 38 - PublicationRestricted中国、新加坡中学德育教育比较分析 (Zhongguo, Xinjiapo zhong xue de yu jiao yu bi jiao fen xi)(2006)Liu, Zhiwen本文通过对中、新两国中学德育教育(包含高中)的比较、分析、研究,进一步说明,新加坡在短短的几十年里,经济得到高速发展,人民生活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跻身世界发达国家的行列。而且,国民的精神面貌也为世人称道。新加坡今日的成就,与它重视教育的发展、重视人才的培养、特别是成功的学校德育是分不开的。中、新两国都是受东方文化影响很深的国家,在教育的发展中一直重视德育工作,在中学德育教育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通过对中、新两国中学德育工作比较分析,吸收和借鉴新加坡中学德育教育的成功经验,来改进我们的德育工作。本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德育的内涵和进行中学道德教育的意义;第二部分分析说明中、新两国中学德育教育的相同点和差异;第三部分分别指出中国和新加坡在中学德育教育上取得的成功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不足,改进德育工作的必要性;第四部分从两个方面阐述吸收借鉴新加坡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来改进我们的德育工作。一是借鉴新加坡种族和谐政策,搞好我校新疆班建设;二是借鉴新加坡学校环境建设的经验,利用校园环境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合格人才。
232 29 - PublicationRestricted
177 34 - PublicationRestricted新中两国分流教育比较研究 : 对职教改革的一些反思 (Xin Zhong liang guo fen liu jiao yu bi jiao yan jiu : dui zhi jiao gai ge de yi xie fan si)(2006)Yang, Jianzhong本文详细地阐述了新加坡和中国的分流教育政策,通过对两国的分流教育情况进行异同比较、得失评估和意义分析,从而找出值得中国借鉴的新加坡分流教育的做法,尤其是新加坡初中后分流的职业技术教育的有效措施,以期对中国的教育改革,尤其是对中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改革有所帮助。
本文通过六章进行论述,第一章 问题提出:主要说明研究这个问题的原因和目的;第二章 政策阐述:具体地介绍了新加坡和中国分流教育政策的内容、措施、目标等;第三章 异同比较:对两国分流教育的异同之处进行了比较以及对异同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第四章 得失评估:全面地总结了两国实施教育分流政策以来的成功方面与负面影响;第五章 意义分析:阐述了教育分流政策的实施对两国国家、学校、教师和学生所带来的意义;第六章 启示借鉴:通过前五章的论述得出结论:新加坡教育分流政策是符合新加坡国情的一项成功的教育政策,新加坡初中教育分流模式和初中后教育分流模式,尤其是初中后分流的职教模式,对中国的基础教育和初中后的职业技术教育有很多启示,值得中国借鉴。297 42 - PublicationRestricted新中两国基础美术教育政策比较研究 (Xin Zhong liang guo ji chu mei shu jiao yu zheng ce bi jiao yan jiu)(2006)Jin, Xiao美术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审美教育和人格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与完善人的素养和人格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在 21 世纪来临之际,世界各国的美术教育者都在积极地进行着美术教育的改革,探索与新时代相适应的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回顾 20 世纪,各国的美术教育领域都积累了许多经验,也有不少教训。同时,在各国的美术教育中还存在着许多共同的问题。因此,在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以及探索 21 世纪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时,就不能把目光仅仅停留在本国,还应该把视野扩展到全世界。
本文在概述世界各国基础美术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和新加坡基础美术教育政策的比较分析研究,可以看到两国在基础美术教育领域的异同之处,以及新加坡美术教育对中国的启示。217 44 - PublicationRestricted中、新两国高等院校招生标准比较分析 (Zhong, Xin liang guo gao deng yuan xiao zhao sheng biao zhun bi jiao fen xi)(2006)Li, Baozhang高校招生标准是一个长期困扰人们的世界性的难题,作为一项人才选拔制度是任何国家也都没法回避的问题。中国自有科举制度以来关于考试制度改革的争论从没有停止过。本文通过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与科举制度关系的理论分析,认为:考试制度是一项选拔人才的好制度;科举考试内容与人才的选拔质量密切相关;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密切相关。
本文分析了高校招生标准对国家和个人的意义和作用,主要表现为选拔了大批的有用之材,推动了经济高速发展;保证了人才选拔的公平、公正及高效的运作;但同时认为我们处于高速发展信息时代,对人的要求也随之发生变化,现行的高校招生标准对高等教育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在它的引领下基础教育变成了升学教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变成了只要“智”的教育,由此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本文通过对中、新两国高校招生标准的对比分析,总结了两国招生标准的差异。文章认为,新加坡的招生标准是一个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的招生标准。该标准不但包括对学生会考成绩的要求,同时要考核学生的课程辅助活动的表现;科系积分中的面试成绩、H3 高级深化科目、理解或习性测试、学业外的优秀表现的成绩均在考核之列。
本文对中、新两国在执行高校招生标准中的成功之处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探讨。文章认为,高校招生标准的内容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办学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文明和稳定的产生重要影响,分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表现出来。
通过两国高校招生标准的分析比较,本文认为:新加坡高校招生标准中的课程辅助活动和科系积分,是招生标准多元性、灵活性的具体表现。旨在注重“智”的因素的基础上,通过课程辅助活动和科系积分的考核,可以评量出学生的德、体、美、劳方面的表现。虽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全面素质,但已在原招生标准的基础上前进了一大步。
本文论证了引进课程辅助活动和科系积分两项措施在中国实施的可行性,同时对实施计划、步骤和方法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并对引进措施后的情况进行了展望,文章认为该措施的实施可丰富了河北省的高校招生标准的内涵,使得选拔人才的标准变得更合理、科学。对推动河北省的教育向良性方向发展将起到积极的导引作用。182 26 - PublicationRestricted中、新两国中等职业教育市场化办学政策的比较研究 (Zhong Xin liang guo zhong deng zhi ye jiao yu shi chang hua ban xue zheng ce de bi jiao yan jiu)(2006)Zhao, Aiqin (赵爱芹)教育市场化,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分歧很大的焦点话题。很多人对此提法抨击得很是凶猛。但是,作为职业教育,它的特性决定了它不可能脱离开市场而存在,也不可能抛开经营办学的理念而不要。因此,它的市场化发展是一个必然。
我们将在文中按照“概念→历史→政策延革与现状→执行情况比较→分析建议”的顺序,对两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做比较性的思考。在全文中我们围绕“市场化”涉及了许多的内容,但是归结起来是突出了三个方面:一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受市场的一定影响。二是受政府的宏观政策影响,特别是各级地方政府所起的促进或阻碍作用非常明显。三是受职业学校自身的办学质量的影响。我们通过比较性分析,一是分析了中新两国的中等职业教育的优势与不足,二是得出结论:在现阶段国家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两国未来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不是该如何收缩的问题,而是要进一步扩充、调整、提高的问题,是要尽快消除市场失灵和政府调控不合理对职业教育的双重影响。今后,中职发展的出路就在于:从职业学校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能力上,认真实践围绕市场需求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从职业教育的微观体制上,按职业教育的市场化原则构建新的职业教育新的运行机制;从职业教育的宏观体制上,保证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有效支持、保护和调控。从而使政府在职业教育市场上既不“越位”又不“缺位”,使自主办学、各项改革、市场机制和公共政策协调配合,最终保证中等职业教育为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204 38 - PublicationRestricted公平视角下中国和新加坡教育机会安排政策之比较 (Gong ping shi jiao xia Zhongguo he Xinjiapo jiao yu ji hui an pai zheng ce zhi bi jiao)(2006)Feng, Shichun新 加 坡 作为 发 达 国 家 ,中 国 作为 发 展 中 的 国家 , 两 国政 府 都 从 自身 国情 出 发 , 制 定 和 推行 了 一 系列 教育 政策 , 配 置 教育 资源 ,创设 和安排 教育 机 会 促进 教育 公平 , 提 升 教育 水 平和 社会 成 员 素质 , 教 育和 社会 、 经 济 取得 了 可 豆 的 发 展 , 也 都 存在 一 些 值得 关注 和 需要 解决的 困难 和 问题 。
本 文 以 两 国 “ 教 育 共 享 机 会 的 创造 、 安排 与 机 会 平等 的 保障 政策措施 ”,“ 教 育 机 会 安排 形式 平等 与 实际 平等 的 差距 ” 两 个 方面 为 比较的 重点 , 指 出 其 主要 类 似 和 差异 。 同时 , 根 据 两 国政 策 执行 中 的 事实和 效果 等 分 析 , 证 明 两 国教 育 机 会 安排 具有 各 自 的 成 功 性 和 存在 的 问题 。 初步 结论 是 : 两 国 从 教育 机 会 形式 平等 看 , 差 别 及 强 藤 不 很 明显 ; 从 实际 平等 看 , 新 加 坡 “ 平 等 ”的 实现 水 平 比 中国 高 .体现 为 : 新 加坡 教育 管理 体制 更 有 利于 全 国 统筹 安排 教育 机 会 ,调配 教育 资源 ; 中国教 育 机 会 平等 的 政策 措施 经 费 保障 力度 不 够 ; 新 加 坡 教育 机 会 安排与 国家 经 济 建设 需要 结合 更 紧密 , 使 教育 发 展 在 经 济 社会 发 展 中 赢得了 主动 地 位 , 促 进 了 教育 公有 平 和 社会 公平 .
笔者 就 借 监 新 加 坡 的 成 功 经 验 提 出 了 建议 并 就 笔者 工作 所 在 地区 引进 新 加 坡 经 验 进行 了 初步 思考 。242 31 - PublicationRestrictedXinjiapo Zhongguo chu, gao zhong ru xue zhao sheng zheng ce de bi jiao(2006)Xiao, Bo通过对新加坡和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初中和高中入学招生政策的比较,分析国家教育政策对人才培养、学生个人成长的影响,以及两国在制定、执行政策中的得失和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的不断兴起,教育观念的不断创新,新加坡和中国均在进行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基础教育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两国在中学的课程、考试以及招生政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新加坡 2004 年起开始实行的中学“直接收生计划”和“综合课程”(又称“直通车课程”)就是新加坡教育改革推出的新政策。新中两国虽国情有很大的差异,但教育的规律是相通的,其中新加坡在教育改革中的某些理念和措施可供我们借鉴。本文旨在通过对新中两国基础教育阶段有关问题的分析和比较,尤其是对初、高中阶段入学招生政策的分析和比较,对中国现阶段基础教育的改革提供启示和借鉴。
180 19 - PublicationRestrictedZhongguo yu Xinjiapo jiao shi zhi hou pei xun zheng ce bi jiao yan jiu(2006)Dong, Libin随着终身教育思想全球化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给教师教育的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培养教师的职业水平,提升教师专业化,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教师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中国与新加坡国情不同,教育上也显示出不同的发展历程及特点。新加坡教育制度、教育体系有很多宝贵的精华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教育事业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同样值得研究和参考。
考察教师教育的发展进程,可以看出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新加坡为建立学习型国家,教师教育的政策体系随着本国优质教育制度的形成而逐渐完备。中国(以河北省为例),真正“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出现于 21 世纪初。“十五”规划期间,中国教师职后培训政策的宏观思路和基本框架初步形成。当前中国教师职后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是构建执行层面的体系框架。那么,学习和引进新加坡的宝贵经验就显得十分重要, “教师事业发展计划”与“理论——实践课程系统”展示了新加坡卓越的教师教育政策,为中国探索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实践过程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142 34 - PublicationRestrictedBeijing yu Xinjiapo ji chu jiao yu xin xi hua you guan zheng ce mu biao ji shi shi bi jiao(2006)Chen, Hong社会的信息化必然包括教育的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标志之一。中国在 2000 年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亦译资讯科技)教育会议,明确提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背景下,重视实现首都教育信息化,并希望利用“网络”来建立一个没有时间、空间限制的学习型社会。新加坡政府主张“全民皆电”,建立“电子国度”,因此,教育制度也正在进行着一场大变革,教育部宣布的三项教育新动向中包括在教学上引进信息技术。本文将主要以中国北京与新加坡对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政策、推进策略以及信息化环境建设进行比较,以期能够得到更多的借鉴。
220 39